红色故事
当前位置: 首页
>> 学习交流 >> 红色故事
【红色胶东之峥嵘岁月】大支前

发布日期:2020-12-23 访问次数: 信息来源:胶东(威海)党性教育基地 字号:[ ]

在全国解放中,胶东人民群众尽其所能支援前线,“部队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”,支前民工多达280万人次,占山东省支前总人次的1/4。其中仅莱芜战役、孟良崮战役就有胶东30万支前大军。淮海战役中,胶东出动的随军常备民工、民兵118669人,占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使用的随军常备民工、民兵的50%左右。其中民兵共10个团15600人,占淮海战役中山东省参战民兵总数的70%以上。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,“淮海战役的胜利,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”。在推出淮海战役胜利的小车中,胶东人民是一支重要力量。

胶东人民支前路线略图

胶东支前民工冒着枪林弹雨,风餐露宿,夜以继日,长途跋涉,为前方运弹药粮草及伤病员、修路架桥挖工事,在支前过程中,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和英雄模范。

在支援鲁南战役和孟良崮战役时,黄县支前大车队在运输粮食过程中,装粮的口袋不够用,他们就用自己的棉被装粮,甚至脱下长裤做粮袋。在运输弹药过程中,他们面对敌机的轰炸、扫射,在胶轮大车深陷河沟泥浆而无法挪动、换用骡子驼而骡子被炸死、民工受伤等情况下,用担架抬、人肩扛、人头顶等办法,冒着生命危险把弹药及时送到阵地上。大车队第三中队在复员的回程路上,主动担起从沂水向诸城转送1000多名伤病员的任务。经过深水时,他们就把重伤员放在担架上用头顶着过河。

在支援济南战役中,北海担架团自济南外围战斗打响的第一天,就投入到紧张的伤员转运工作中,他们连续奋战10个昼夜,每副担架的民工平均行路700余里,圆满完成任务。该团第七班的谢金铎组为了抢救一名重伤员,用1个半小时抬着担架跑了24里山路。第二连第五班的王仁和、王仁书两人在抬伤员途中,因山路难行摔倒,王仁书摔得昏了过去,醒来时,不顾自己腿破流血,忙爬到伤员身边道歉,接着又忍着伤痛继续赶路。担架队民工喊出了这样的口号:“我们多流一滴汗,伤员少流一滴血”“我们快走一步,伤员少一份危险”。为躲避敌机,他们白天转小路、绕地沟,夜间行进时走在前面的要不时提醒后面的“石头一块”“高抬脚”“左转弯”等。蓬莱民工冒着枪林弹雨冲上阵地抢救伤员,遇到敌机扫射,他们就趴到担架上,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伤员。他们嘴对嘴地为伤员吸痰,常常用自己的饭碗为伤员接尿。

在支援淮海战役中,招远担架队第二支队第六分队不顾危险在火线抢运伤员,先后有18名民工光荣牺牲,其中15人牺牲于敌机空袭或炮击,3人因劳累过度而牺牲,另有11人中弹致残。在江苏省邳县官湖镇遭到敌机轰炸时,孙庄泰等8名民工当场牺牲,7副担架被炸毁。他们没有被吓到,迅速掩埋了同伴的尸体,用自己节省下来的菜金买来材料连夜赶制担架。人员不够用,他们就由原来一组5人改为4人。就这样,他们出入战场抢救伤员50余次,共999人。

粟裕将军曾说:“华东战场,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,离不开山东人民的小推车和大连生产的炮弹。”大连的炮弹是怎么运到淮海前线的?为躲避国民党的封锁线,先绕道朝鲜再运抵荣成俚岛港,然后由胶东支前民工们卸船上岸,再用小车推向淮海和华东战场。那时,俚岛港每天要转运辽东半岛的军火达几百吨。荣成人民做出保证:“要人有人,要船有船,要车有车”“保证把军火运到指定地点”。为此,东海转运站组织了两支队伍:一支负责划着小船把军火、物资卸到码头上;一支负责把军火、物资运到文登葛家、昆嵛山一带贮存、转运。从俚岛到葛家,往返约180公里,负责运输的民兵们自带干粮,凭着一副肩膀两条腿,推着小车、驾着马车,日夜兼程,安全地把军火运送到指定地点。

莱阳县支前特等功臣唐和恩,是老电影《车轮滚滚》的原型人物。1948年秋,唐和恩带着他的小车队冒着雨雪向前线运粮,为了不让军粮淋湿,雨天里他们脱下自己身上的蓑衣盖在粮车上。唐和恩从家乡出发时,随身携带了一根3尺长的小竹竿,累了撑着它休息,过河、涉水时用它探路。有心的唐和恩为了纪念自己的支前行动,还利用休息间隙,在小竹竿上刻下了他和支前队友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,徒步4000里所经过的山东、河南、江苏、安徽4省70多个村镇的名字。把这些地名按地理位置联接起来就形成了一条支前路线图。这根刻满地名的小竹竿,现展藏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。

唐和恩刻满地名的小竹竿

胶东妇女在后方支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大量男子上前线后,广大妇女一面积极从事田间生产劳动,一面有组织地为前线碾米磨面,纺线织布,缝衣做鞋。《群力报》1948年12月7日报道:掖县妇女昼夜赶制军袜,半个月缝军袜22万双。《胶东日报》1949年3月4日报道:滨北30万妇女热烈支前,两个月做军鞋51万双。

在支前队伍中,还有一支由基干民兵组成的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的队伍,被称为“子弟兵团”。担负外围游击爆炸、战区警备、打扫战场、押解俘虏、救护和护送伤员、运送物资等任务。解放战争时期,胶东共组建子弟兵团129个,其中有10个子弟兵团、近3万人,跟随胶东和山东主力部队从胶东战场、山东战场转战到华东战场,参加了淮海和渡江战役。1946年5月,栖霞县子弟兵团在高密县支前时遭残敌袭击,负责押护运输大车队的1个排,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,后弹尽援绝,全排除1人因回营部报信而脱险外,其余29人全部牺牲。胶东子弟兵团英勇顽强,不怕牺牲,赢得广泛好评。老电影《霓虹灯下的哨兵》的原型部队、被国防部隆重命名、毛主席写诗赞颂的“南京路上好八连”,是从莱阳子弟兵团发展而来的。1947年8月6日,在山东莱阳城西水头沟小园村,华东军区特务团把几十个胶东农民子弟编在一起,组成了该团的一个辎重连。1949年6月该连进驻上海后,在“十里洋场”的霓虹灯下,始终坚守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,抵制诱惑,在繁华的南京路上保卫上海解放的胜利果实。

胶东支前的民工,靠两条腿、一双肩,抬着担架、推着小车、赶着胶轮大车,跟随解放大军,浩浩荡荡地从自己的家乡走向全省,从山东走向全国,不仅参加了本地的胶东保卫战,本省的莱芜、孟良崮、潍县、济南战役,还参加了淮海、渡江、沪杭宁解放、舟山群岛解放等重大战役,最远到达了福建、四川,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
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