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色故事
当前位置: 首页
>> 学习交流 >> 红色故事
【红色胶东之峥嵘岁月】威海卫第一个党小组的建立

发布日期:2020-03-03 访问次数: 信息来源:胶东(威海)党性教育基地 字号:[ ]

威海卫从1898年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之后,引起了国人的关注。从1923年起,胶东地区就有了党的活动。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后,中共党组织创办的刊物和进步书籍不断传入威海卫。1931年留学苏联的共产党员王翼之和进步教师黄逢源、舒益仁等来到威海卫后,积极宣传进步思想。革命真理的传播,引起先进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思想上的深刻变化。他们反对蒋介石的黑暗统治,倾向革命,寻求真理,这为威海卫党小组的创立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。

丛烈光

丛烈光原是威海中学学生自治会主席,他思想活跃,有强烈的爱国之心。因发起和领导学生抵制日货,受到反动当局的迫害,被迫离校回到荣成宁津老家。1931年底,由中共荣成特支书记孙己太介绍入党。丛烈光入党后,思想进步很快,积极通过同学关系,在进步学生中发展党员,扩大党的影响,为威海卫建立第一个党小组播下了种子。

九一八事变后,威海卫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高潮迭起。1932年春,威海卫爆发了第三次声势浩大的抵制日货学潮。爱国学生严惩奸商,把贩卖日货的裕昌仁和福顺隆两商号的日货,全部搬到大操场上,纵火焚烧达五个小时之久,并冲击了法院。通过学潮,一大批爱国学生受到锻炼,威海中学学生汤福山、于荣瑞、刘德顺等人,表现尤为突出。为平息学潮,当局勒令各学校提前放春假,汤福山回到荣成石岛,丛烈光根据他在学潮中的表现,将汤福山介绍入党。

汤福山

汤福山回校后,又发展于荣瑞为党员。不久,丛烈光也回到威海中学,介绍刘德顺参加了共产党,这是威海卫发展的第一批党员。1932年4月,成立了威海卫第一个党小组——威海中学党小组,汤福山任组长。

威海卫第一个党小组活动地——威海卫公立第一中学

威海中学党小组先是受中共荣成特支领导,1932年9月,丛烈光考入文登乡师后,改受文登乡师党支部领导。是年秋,汤福山离开威海中学,回到家乡荣成石岛教书,于荣瑞接任组长。

于荣瑞和刘德顺一起,经常在进步学生中宣传党的主张,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,讲解中国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,人民才能翻身得解放的道理。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,威海中学涌现出大批进步青年。于荣瑞和刘德顺抓住时机发展党员,先后介绍韩力、吕鸿士、王积海、夏戎等学生入党,迅速控制了学生自治会、国术(武术)队、壁报组等群众组织,占领了演讲会等宣传阵地,并通过秘密传阅进步书刊等方式,把那些倾向革命的进步同学,团结在自己的周围,积极扩大了党的影响。自1932年4月至1933年4月底,是威海中学党小组最为活跃的时期。

1933年“五一”节前夕,文登乡师党支部组织委员丛烈光到威海卫,向于荣瑞传达了党支部在“五一”节张贴标语的决定。4月30日晚,于荣瑞和吕鸿士等在市区主要街道两旁张贴标语50多张。标语上写着“打倒国民党”“打倒蒋介石”“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”“中国共产党万岁”等内容。由于事先没有做好周密的安排,当他们返校时,被一名教师发现,密报校长张宝山。当夜学生宿舍便遭到了学校的搜查。

“五一”节清晨,街头出现了抗日反蒋的标语,反动当局大为震惊,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立即指派公安局进行侦缉。校长张宝山勒令于荣瑞和吕鸿士二人退学,后又强令刘德顺等下学期不得回校,韩力也因暴露,只好离校考入烟台八中求学。到1933年秋,威海中学的党员只剩夏戎和王积海两人。“五一”节张贴标语之举,虽唤醒了群众,但也过早地暴露了组织。至此,威海卫第一个党小组解体。

革命的火焰生生不息,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,浩荡的春风吹燃了角落里的星星之火。在随后几年,柳林、钦村、双寺夼等党小组相继成立,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。1937年4月,在胶东临时工委的指导下,成立了中共威海特别支部,威海地区的革命形势迎来了崭新气象。


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