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色故事
当前位置: 首页
>> 学习交流 >> 红色故事
【红色胶东之英雄儿女】中共威海特支第一任书记张铎

发布日期:2021-01-06 访问次数: 信息来源:胶东(威海)党性教育基地 字号:[ ]

“电台重于生命”,在红军长征途中,烈士李白发出这样的号召,并为保护电台献出宝贵的生命。在胶东,也有一位战士在成功突围后,又毅然返回敌人的包围圈抢回部队电台,为掩护电台转移而将生命定格在26岁。他就是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旅政治部副主任张铎。

凤雏生于槽枥间 欲为家国澈宇天

张铎,原名张锡周、张锡国,1915年3月出生于原荣成县埠柳镇汉章泊村的一户贫苦农家。由于家境贫寒,14岁才进入小学读书。因为知道学习机会来之不易,他上学时十分刻苦,成绩优良,尤其喜欢听老师讲民族英雄的故事。在学校老师的启迪下,少年时期的张铎就开始阅读历史和进步书籍,萌发了强烈的救国救民的思想,立志要做一个“医生”,像医生给病人治病一样,来治中国的“病”。

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,胶东大地军阀混战,满目疮痍,穷苦百姓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。为了唤醒民众,张铎联合几个进步同学,在校内和附近的村庄进行演讲,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。随着思想不断进步,张铎逐渐意识到,要实现自己的报国志向,局限在校园是远远不够的,必须找到革命的领路人中国共产党,跟着共产党闹革命。当得知文登乡师有共产党时,他立即决定到文登乡师求学。

心誓入党始追随 复兴魂聚险不畏

文登乡师党支部成立于1932年,谷牧任书记,校长于云亭也是中共党员。张铎入校后,在校长和谷牧的帮助下,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,进步很快。1942年秋,经于云亭介绍,张铎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入党后,他更加努力地为党工作。每逢学校放假,他不是召集进步同学开会,就是到附近村庄散发进步书刊,进行革命宣传。由于张铎等人播散的革命火种,威海东南一带形势大有变化,农民几次起来进行反革命、反剥削的斗争。

1935年11月29日,中共胶东特委发动了“一一·四”武装暴动,张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,参加暴动行动。1936年底,张铎回到荣成县庙院村当小学教师,以教学为掩护,秘密开展党的工作。当时,威海境内已有不少党员,但缺乏党组织领导,张铎认为必须尽快建立中共威海党组织,以适应斗争需要。为此,他在威海开办农民夜校,组织青年学文化,培养了一批知识分子,扩大党员队伍,为中共威海党组织的壮大打下了基础。1937年4月,中共威海特支在港西镇王官庄成立,张铎任书记。

艰难岁月锻铁血 一朝挥洒凤鸣悦

1937年12月24日,中共胶东特委发动天福山起义,组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。次年春,张铎加入第三军,担任中队指导员,随部队辗转胶东各地进行战斗。

张铎十分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,与战士谈心时深入浅出,富有哲理,驻防时经常深入群众中访贫问苦,在战士和群众中具有很高威信。1941年1月,张铎被任命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旅政治部副主任,转战平度作战。

1月29日拂晓,因汉奸告密,五旅旅部和特务营在转移中遭到日伪军突袭。经过激烈的战斗,旅部机关成功冲出包围圈,但是电台没有带出来。张铎得知后非常着急,他说:电台是我们的耳目,是部队的命根子,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回来!他当机立断,决定亲率一个连冲进包围圈,命令战士分头行动,一个排在正面进攻以牵制敌人,他带领部分战士从侧面插入,一举夺回电台。然而,就在部队准备撤离时,敌人蜂拥而上,穷追不舍,情况十分紧急。为了保住电台,张铎带领一个班的战士阻击敌人,其他战士保护电台迅速转移,并安全送回旅部。激战中,张铎身负重伤,壮烈牺牲,时年26岁。2015年,他被民政部列入全国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。

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须马革裹尸还。张铎烈士虽然离开了我们,但他的英雄事迹和无畏的精神,至今激励着胶东人民在新的征途上阔步前进!


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